自古以來入藏軍隊往往得面對高原反應的考驗。
其實中原人民就對高原反應不陌生,如《漢書》裡便記載杜欽在勸說大司馬大将軍王鳳(王莽伯父)如何應對曾叛殺漢朝使節的罽賓(位處阿富汗斯坦與克什米爾間開伯爾山口的古國)時,形容罽賓之所以“自知絕遠,兵不至也”的地理因素。
就是因為漢人前去時會“又曆大頭痛、小頭痛之山,赤土、身熱之阪,令人身熱無色,頭痛嘔吐,驢畜盡然”,詳實道盡頭痛欲裂、嘔吐等高原反應的症狀,也因此才将途經的崇山峻嶺命名為“頭痛山”。
時人愚昧,不知病因,唐代杜佑所着的《通典》在論及吐蕃時,便描述道“山有積雪,地有冷瘴,令人氣急,不甚為害”,
這些“冷瘴”雖有可能亦指水土不服所産生的病症,但高原反應仍屬大宗,加上古代既無高壓氧,又無良藥,不能及時救治,故中原軍隊每當欲進軍青海、西藏、帕米爾高原一帶時,都會面臨“冷瘴”的威脅。
相比之下,當地土人的武力還在其次。
隋炀帝大業五年(609)六月西巡追擊吐谷渾時,遇上“經大鬥拔谷(今隴青交界的祁連山扁都口),山路隘險,魚貫而出。風霰晦冥,與從官相失,士卒凍死者太半”的險境。
其餘漢将攻打西藏地區時沒有幾個能夠讨得好了的,今天,南下的鞑靼人也遇到了這個空前難題!
他們遭遇了雨雪瘴疠,人員與馬匹損傷過多。
先是出現頭疼、惡心、嘔吐、心跳加快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很快地,人與牲畜就死去了!
根本無藥可治,對于軍官或者小兵都是一樣的公平。
百夫長喜力德格蒙語的意為“優秀”,在進攻諸地,戰陣殺人上他也确實優秀,雙手沾滿了各族民衆的鮮血,殺人無數。
然而他在路途上卻不夠優秀,他走着走着,别人看到他的臉面通紅,雙眸布滿了血絲,滿身牛汗,趕緊讓他坐在路邊岩石上休息。
這一坐就起不來了,喜力德格頹然去世,再也不能叫醒!
除了他之外,還有一些鞑軍官兵也死于高原反應,哪怕他們喝茶,吃着亂七八糟的藥丸和更多的營養也不頂用。
他們不知曉的是越是表現出英雄豪邁,走路走得虎虎生風的人,死得越快,這樣的人不在少數。
其實鞑靼人還算幸運了,他們的老家---蒙古高原平均海拔一千五百米,相對而言,比起平原的民衆,鞑靼人更能适應高原氣候。
死得是平原地區的漢軍以及其他的一些民族軍,他們更不能适應高原氣候,同時沒有醫藥茶葉和營養補給,同時還要從事較重的體力活,比如拖馬上山,運送軍資和生病的鞑靼人等。
結果,鞑軍減員嚴重。
死去的人起初由活着的人挖坑埋葬,然而挖坑的人幹活幹着幹着,喘着氣,同樣倒地不起。
死的人實在太多,因此死屍都被扔到了山澗溝壑中,實行天葬。
鞑靼人部隊高原反應強烈,連皮實可靠的蒙古戰馬都撐不住倒下了,軍心動搖!
如果是青居軍在的話,他們得到孟之祥的傳授,有了一整套應付高原反應的方案,甚至還開發出紅景天、銀杏葉片、黨參丸等藥材,能夠對起高原反應者進行一定的治療。
可是鞑靼人沒有啊,隻有象忽必烈這樣的大酋,他們通過走私弄到了一些珍貴的宋藥,得到了一定的保障。
不僅如此,大酋們的夥食與茶葉是有保證的,他們無須多動更加安全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一劍修魔 [清穿]三朝太妃+番外 Beta不卑微倒追後,渣A卑微了+番外 夏日限定 第一天 天道如俠+番外 我醉欲眠 芳時歇 非物質遺産 日出 千千結 曽宅 畫春冊+番外 開局被架空,朕要成就千古一帝 七月柒 穿成反派炮灰雄蟲後[蟲族] 我的熱情僅限于你 被剖腹慘死,重生後王妃掀了王府 我拿鬼當提款機 言不由衷+番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