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玩的地方不少,概括起來就是‘一橋、一寺、一碑、一館、一城。’小地方能這樣,還是不錯的。”
虎永剛:“那幾個地方分别怎麼說?”
甯靜:“一橋,是指畹町橋;一寺,是指萬佛寺;一碑,就是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,據說是為滇西第一碑;一館,是中緬友好紀念館;一城,是說中國的畹町鎮,與緬北小城九谷共為一城,屬于典型的‘一城兩國’。”
虎永剛笑道:“我們剛從‘一寨兩國’出來,現在就要去那‘一城兩國’再看看啦!”
導航把房車帶到了畹町口岸停下。
雖然畹町鎮很小,畹町口岸也不大。一棟普普通通的五層樓就是聯檢大樓了,國門也就像是一座牌樓般簡簡單單。
這個國家一級口岸,并未如網上說的那麼繁華熱鬧、商賈雲集,而是顯得冷冷清清,沒有什麼車或人進出關口。
透過國門确實可以看到對面緬北重鎮九谷市,但也不見得有多重。除了一條坑坑窪窪的泥石公路、一些比中國這邊差了很多的民居,也看不出來有什麼特别之處。
虎永剛兩人都有些失望,甚至懷疑是不是找錯了地方。
兩人正要離開,去尋找那什麼“橋、寺、碑”之類的所在,無意發現口岸前面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碑,上寫“畹町橋”三個大字,旁邊橫跨在界河上毫不起眼的小鐵橋,正是那鼎鼎大名的“一橋”——畹町橋。
石碑後面有碑文記載着這兩國界橋的前世今生:
“七·七事變”後,抗日戰争全面爆發。由于日寇封鎖了中國所有的海上通道,為戰略運輸物資需要,國民政府斥資修築滇緬公路。
邊疆20萬民衆以血肉之軀,憑借艱苦奮鬥的精神,僅僅花了8個月的時間,就築成了滇緬公路,畹町橋也是在那個時候建成,并成為當時中國與國際往來的唯一陸上通道。
1938年8月,滇緬公路建成通車。
1939年,在南洋華僑總會籌赈祖國難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号召下,來自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泰國、緬甸、越南、菲律賓、印度尼西亞等地的三千兩百多名南洋華僑青年機工,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服務團,分九批回國,憑借熟練的技術,機智和勇敢地戰勝了種種艱難險阻,将大批國際援華物資,源源不斷通過這畹町橋入境,運往國内抗日前線。
後來,日寇為全面占領中國,出兵緬甸,切斷了滇緬公路這條生命線。
為了保證滇緬公路暢通,1942年3月,國民政府組織中國遠征軍10餘萬人,從這畹町橋出境,赴緬作戰。
這次出兵,因為中國遠征軍不能适應熱帶雨林的叢林戰而作戰失利,日寇沿滇緬公路長驅直入,攻陷畹町,爾後芒市、龍陵、騰沖相繼淪陷。
1944年9月國民政府重組遠征軍,向盤踞滇西的日本侵略者展開全面攻勢,相繼收複騰沖、龍陵。
1945年1月20日,中國軍隊在畹町黑山門,與日軍展開收複祖國西南河山的最後決戰,日軍潰敗,畹町收複。正因為這場戰争,畹町得以名揚海内外。
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4月29日,五星紅旗插上畹町橋。從此,畹町成為了新中國對外交往的重要窗口,畹町橋也成了中緬兩國友好往來、通商互市、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。
1956年12月16日,中國的周恩來和緬甸的吳巴瑞總理,從畹町橋步行入境,到芒市參加中緬邊民聯歡大會,掀開了中緬兩國世代友好新篇章。
現在眼前的這座畹町橋,中間有一道護欄,作為中緬兩國的分界線,并立了一塊牌子,上面寫着“中緬國界、請勿跨越”。
橋上已經不再有車輛或行人通行,隻是作為一個景點保留下來,供遊人參觀,并牢記那段曆史。
有關那段往事,虎永剛在《滇西抗戰風雲》那部電視劇中知道了大概,但此刻身臨其境地站在這畹町橋上,心中還是無比感慨的。
眼前彷佛還能看到遠征軍的身影,前赴後繼地從橋上出境,奔赴抗日前線:耳邊彷佛還能聽到那隆隆的槍炮聲,在不斷提醒自己,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……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穿越後本頂流一拖五(群穿)+番外 被渣之後+番外 故事讓你感悟人生,享受生活 穿越電視劇贅婿 女穿男之我被男反派撩翻了 吾皇總是想休夫 嫁入豪門77天後 忙碌了兩個小時的陳師傅+番外 誰懂啊,化形第一天就帶聖君逃命 大叔饒了我,再也不敢了 我在山裡飼養殺手 紅棺降世,我的鬼妻能砍人 明末:我有金手指,可橫掃天下! 重生之寵物太傲嬌+番外 四合院:刺客之王系統 重生後我成了綠茶 我的治愈系美食 農女的悠閑生活 女大三千位列仙班+番外 (綜漫同人)在戰國成了團扇